Service enters the workplace, and service enters the workplace
[Heavenly Worker] Column
口述╱孔雷漢卿‧整理╱林敏雯、楊薛菁
我們一天醒著的時間,大部分花在工作上;一生的年月,也有數十載於職場度過。對一個「天國人」—具天國胸襟的耶穌跟隨者—無論藍領、白領、粉領;無論職位、行業、薪資,該如何把職場看為工場,於工作之處活出真理與信仰?又能如何將職場所學所得,用於家庭裡外和教會內外的服事?
盼望在此專欄中,能和讀者一起思考與工作相關的方方面面,學習作「天國職場人」,讓我們所做之工,能夠榮耀神、祝福人。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認識:1)工作和敬拜的關係;2)如何在職場活出信仰;3)把職場所學帶進教會和社區。
看工作為祝福
有人說伊甸園是人的第一個職場。其實神自己就是個工作者;祂六天創造,看所做的工為好。有些人覺得工作如同咒詛,需要汗流滿面才能糊口,然而在人犯罪以前,神已設立工作;祂也看重工作,託付人管理、經營之責,為得是要賜福受造之人。
工作可是為上司而做?歌羅西書3章23節說:「無論做甚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這樣看來,神才是我們的大老闆。
或許有人會這麼想:工作=賺錢=屬世;其實生命氣息屬於神,在生活的每個層面都可敬拜神。如使徒保羅所說的「獻為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因此工作是敬拜,也是服事。
藉由工作中遇到的大小事情,經歷神的介入和同在;從工作中有形無形的成就,也能滿足社區和社會的各種需要,對人有助益。「榮神益人」的目標,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實踐:
一、文化使命:人受造之初,便受託要「生養眾多,治理全地」;在職場要有「鹽」的作用,發揮影響力,活出基督的文化。
二、大誡命:耶穌指出最大的誡命,是以全身心靈愛上帝,且愛人如己;落實在職場上,便是以敬畏、敬虔之心做好每一份職務,並以愛和尊重為人際關係的基礎。
三、大使命:好行為如「光」照在人前,引起人對福音的渴慕;在工作中「使萬民成為主門徒」,職場成為宣教禾場。
祈願每個「天國人」都能與主耶穌一起去上班,主動邀請神參加每一次的會議、參與每一個決定。我在職場33年,辦公室裡長年擺置一把空椅子,提醒自己:主耶穌就在這裡。一方面謹言慎行,為要榮耀主;一方面相信主會介入各樣逆境、順境。
其實職場就是門徒訓練的延伸。從讀經、聽道所明白的聖經教訓、原則,以及基督跟隨者所具有的屬靈品格,例如「以愛心說誠實話」、「先求祂的國與義」、「虛心、溫柔的人有福了」,都可以在職場中得到建造與鍛鍊。
多年在職場,以及藉由「Called To Work 職場使命」事工,看到神呼召我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和各行各業中,成為雙職事奉的宣教士;透過各人獨特的專長和經歷,向自己的同事宣教。盼望以鼓勵(Encourage)、裝備(Equip)、拓展(Expand)的方式,動員「天國職場人」,看工作為祝福,以工作祝福人。
看工作為呼召
若是選擇的行業符合自己的熱愛,容許發揮特長,又能對社會有實質貢獻,那就太好了。不過可能有些人會說,目前的工作不合興趣,在職場志不得伸,是否入錯行了?又如何清楚神的呼召?其實當聖經裡的信心偉人活在事件中,可能也不明白神的呼召。然而一步步信靠、順服,才漸漸體會神的心意,有些甚至要世代以後,才能看見全景。
信主之初,我也不清楚神的呼召,只是把眼前的任務做好;從校園到職場到退休,忠心使用神給的恩賜、環境、機會、經歷,祂就一直帶領。就算是負面的經驗,也不會浪費,神都可以用來建造我,也容許我用從中的學習來建造人。
我在AT&T公司任職33年,換了16個職位,每次的變動都有神清楚的帶領。呼召,是一步步經歷神的過程。即便不得志、受挫折,還是可以求問,看看神要我們在此時此地做甚麼來榮耀祂,來幫助人。力克‧胡哲(Nick Vujicic)曾講過這個見證。
患有先天性四肢切斷症的力克,從小對自己只有兩隻小而變形的腳,甚麼事都不能做,且因此遭霸凌,感到憤怒、自卑、沮喪。直到一天學校裡的清潔工對他說:「你可以演說啊!」讓他得到鼓勵和肯定。現在他到處旅行,宣講耶穌的救恩。
▲力克‧胡哲受學校清潔工啟發,以演說見證神、傳福音。我們無論在甚麼職位,都可以成為鼓勵者。圖為孔雷漢卿與力克相聚,從討論合作機會中,彼此得激勵。
只要敏銳觀察,職場上一定有需要鼓勵和肯定的人,誰知神把我們放在獨特環境中,不就是為了祝福、啟發另一位力克?當我們成為鹽與光,讓周圍的同事、上司、顧客了解教會和福音,從我們的言行中讀到聖經,這不就是「道成肉身」?
在尋求神對工作的呼召時,首先要認識神,知道祂有主權和能力掌管一切,相信我們的好處不在祂以外。其次是認識自己,盤點知識、經驗、技能、特點、挫折、挑戰,這些在神手中均可構成獨一無二的資源。資源用得恰當,才能成為幫助自己和幫助別人的優勢。
在工作中追求卓越
如何做才能在職場上有卓越表現,才算把工作做到最好?耶穌所講的才幹比喻,提醒職場人忠心使用神給的恩賜,以智慧管理手中的資源。縱使各人表現出的「卓越」會有不同,自己知道是否盡心盡力,老闆知道,神也知道。
或許有些人認為溫柔、謙和會被人欺負,無法在高度競爭與利益衝突的職場存活。健康的競爭是為了相互學習,一起成長,也讓我們尋求以聖經的教導和從神而來的智慧,「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地應對。
上篇文章中分享過,像我這樣的亞裔女子如何在理工男的同事中,不僅生存還能持續茁壯。經歷多年職場的明爭暗鬥,讓我看到:若只是關注自己的需要,表現出的是咄咄逼人的氣勢(aggressive);要是單看見別人的需要,自己只好忍氣吞聲(passive);惟有了解別人和自己的需要,才能以溫柔、堅定的態度說當說的話、做當做的事(assertive)。
「當說」、「當做」的根本在於真理和信仰。如何在職場上實踐?「倫敦當代基督教機構」(The London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ristianity,簡稱LICC)歸納出的六個M(參考https://licc.org.uk/resources/6ms/):
Models godly character:披戴基督,活出敬虔的屬靈品格;
Makes good work:不是馬馬虎虎、差不多,而是把工作做到最好;
Ministers grace and love:讓恩慈和愛成為人際往來的基礎,衝突發生時願意溝通,嘗試以結合優勢的創意方案解決;
Molds the culture:營造正向的辦公室文化;
Mouthpiece for truth and justice:有勇氣成為真理和公義的代言人,不作隱藏身分的007基督徒;
Messenger of the gospel:贏得別人的信任,隨時預備好以「溫柔、敬畏的心」傳達心中盼望的緣由。
一位會計師學員曾分享,老闆要求她做假帳,讓數字好看些。她知道如此做違法又不討神喜悅,禱告後有了勇氣,不單拒絕老闆的要求,也不願繼續留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便辭職另謀發展。新工作才開始,就聽說原來的公司宣告破產。
需要在正直和老闆命令中做選擇,有人可能擔心違抗命令的下場就是被辭退。從我自己的經驗可以見證,當按著神的真理和心意行,祂從未讓我失望,不曾把次好的給我。況且不合神心意的環境,為甚麼要留下來?重要的還不在於最後找到甚麼工作或得到多少報酬,更是經歷神,享受與祂同行,期待祂帶領走過高山低谷。
▲無論做甚麼,都忠心使用神給的恩賜,都做到最好,像是給主做的。
從職場到社區、教會
工作中得到的知識、專長、經驗,可以用來服務社區及教會。同時也要找到熱情,就是做的時候很享受,越做越喜愛,就算不拿錢也沒關係的事。
我從小的志願就是當老師;小孩子們一起扮家家酒,有人當爸爸,有人當媽媽,我總是自願當老師,同伴們就是我的學生。雖說之後的專業是工程師、管理者,我依然熱愛「教導」。在教會中,我長年擔任兒童、青少年主日學老師,從教導中學到溝通、演講能力,成為職場發展助力。職場中受的培訓,讓我得到更多能力以講座或一對一方式教導。退休後神又開路,讓我透過各種平台分享知識、經驗,教導、鼓勵職場人。
服事輕重、方向可按人生季節調整,但不需要「等」─等工作穩定、等孩子長大、等退休⋯⋯。只要清楚神的呼召和自己的熱愛,設立健康界線,妥善管理時間。甚至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服事,讓他們看見活得出的真理。
教會裡的服事不就是教導、敬拜、牧養、管理幾個範疇,用得上諸如工程、醫療、科學、商務、藝術等各行各業的職場人嗎?牧者又能如何為他們找到「用武之地」?
教會領袖們不妨從與會友的互動中,發現他們的「硬實力」─專業知識和技術,例如會計師可協助教會記錄收支,工程師架設、操作影音、網路設備等等;和「軟實力」─溝通技巧、表達能力、領導力、喜愛研究、經營關係等等。
同時,牧者也需要思考如何餵養這些會眾裡占了99%的職場人。講道中舉職場的例子來說明如何應用真理;門訓課程中教導如何在職場操練屬靈品格;邀請職場人見證在工作中如何活出信仰。當真理的知識進入頭腦(Head),信仰進入內心(Heart),以手(Hand)實踐神的話,成為健康的習慣(Healthy habits),職場人的靈命將更健康、整全,也將更願意反饋教會,神的國度也會更興旺。
更盼望牧者賦予這些基督徒「職場宣教士」的身分與任務,踏出教會大門即是踏入宣教禾場;鼓勵他們在職場「點燈」─開始查經小組或團契,為牧者進職場探訪鋪路。也可在宣教中用到職場人的知識、技能、專長。加州矽谷生命河靈糧堂的劉彤牧師曾說,教會推動的是科技宣教─帶著科技菁英們去搭建網路、太陽能板,讓當地居民得到實質幫助。
順境、逆境都為主
「天國職場人」是否都會一帆風順?當然不會!我自己也曾經歷困難,差不多有一年的時間,禮拜天晚上就哭,想到隔天要去面對刁難的同事、敵對的環境,就覺得非常沮喪。家人陪著我一起讀經、禱告,我也求神給我智慧不被欺負、不看自己為受害者,學習提高情緒商數(EQ)和逆境商數(AQ)。
別人要把我做的項目拿走時,我以理性回應:為甚麼做這樣的決定?有甚麼實際益處?我也分析這樣做有甚麼不周全之處。下屬被分派到別的單位時,我也不會向他們抱怨,而是解釋原因,以正向態度面對,以公司整體利益為考量。
神的話安慰我:「在患難中歡歡喜喜,因為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參考羅馬書5:3-5)「老練」的意思其實是「品格」(Character),我相信通過逆境 (Adversity),生命可以得建造(ABC: Adversity Builds Character)。
那時一位特別不容易相處的同事,之後進入我的團隊,竟然在我退休時,籌辦盛大的歡送會。她說從我身上看到恩典、仁慈、積極。我請她吃飯向她致謝,她也為當年種種道歉,在淚水中我們相互擁抱、祝福。
▲看看所拿的材料,所做的事情,所處的環境,你對「工作」又如何定義?
願創世記裡約瑟成為逆境中職場人的鼓勵:神同在,祂看見我們的處境。當我們以敬畏的心持守真理,人也會看見。
我也想提醒步步高升的「天國職場人」思考工作的意義和目的。高位、高薪是神所賜的福,不要成為工作的動機和生命的偶像,反倒要思想如何用高位和高薪來榮耀神、幫助人。
1666年英國倫敦大火後,聖保羅大教堂開始重建。建築師任克禮(Christopher Wren)在巡視時,發現同在鷹架上揮汗工作的三個瓦匠,一個蹲著,一個半蹲半站,一個挺立著。建築師問了他們同樣的問題:「你在做甚麼?」
蹲著的工人說:「我是個瓦匠;我疊磚頭好餵飽家人。」
半蹲半站的工人說:「我是個建築工;我在砌一道牆。」
昂然挺立的工人自豪地說:「我是建教堂的;我在為全能主造聖殿。」
雖然拿著相同的材料,做相同的事情,處在相同的環境,「工作」對第一個瓦匠是糊口的工具;對第二個瓦匠是職業;對第三個瓦匠是呼召。
親愛的天國職場人,請看看所拿的材料,所做的事情,所處的環境,你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你在做甚麼?
Elaine Kung, founder, president and speaker of "Mission in the Workplace". After obtaining bachelor's and master's degrees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and Princeton University, he served in multiple technical and business leadership positions at Bell Labs and AT&T, providing career guidance and other life skills needed by people of all ages. He retired at the end of 2017. Elder Kong and her husband have been passionate about evangelism and discipleship training for many years, and have served as speakers, consultants, teachers, deacons, directors, deacon board presidents and church elders. In 1996, he founded the "Called To Work" ministry to encourage Christians to do their jobs well in the workplace, bear good witness for the Lord, receive God's blessings in the workplace, and become a blessing to others, equipping Christians to become A workplace missionary with "double-vocational ministry". She has received many honors and was awarded the Minority Women Career Achievement Award, Outstanding Business Woman, and Most Dynamic Manager. He is currently a director of the Association of Christian Messengers and the chairman of the Chinese board of directors of the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as well as the directors of 12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She lives in San Diego with her husband and has two adult child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