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a literary heroine met Su Wen'an, a veteran editor
【文字事奉雙峰會】
Organizing/Jian Hailan
編者按:名作家莫非(陳惠琬)與文字牧者蘇文安在每年的KRC文化實務營專司文字事奉、編輯與寫作培訓。兩位老師努力不懈、挑戰思維、力求創新,是基督教界文字事奉承先啟後的大將。我們特別商請莫非專訪蘇文安牧師,暢談他為何踏上文字事奉終不悔。
1. 莫問:當初,你是在什麼情況下走進文字事奉,決定把手中的筆獻給神?
蘇答: 1979年,我在臺灣校園團契舉辦的第一屆青年宣道大會上,獻身全職事奉。1982年11月,我移民美國,時年二十八歲。1983年1至8月,到賓州樂園鎮,在當時負責「基督使者協會」文字部的蘇文峰指導下,協助《使者》雙月刊的編輯工作。這是我在寫作投稿之外,首度接觸專業的文字事工。
1983年9月,我到洛杉磯富樂神學院進修,對聖經、神學、文化及宣教有進一步的認知。1985年8月受邀加入台福教會負責文字事工,自此立定心志,要以文字事奉為終生職志,要以廣大讀者作為宣教和牧養的對象,明知會孤單、會寂寞,仍然願意成為華人教會中「非主流」的文字傳道人。
文字前輩黃彼得牧師曾多次勉勵我:「華人傳道人固然不足,但牧會人才比較起來還算眾多,專業文字事奉者卻少之又少,然而文字事工又是那麼重要,你千萬要堅持到底!」感謝主,因為周圍一直有許多前輩及朋友關愛扶持,我雖有失敗軟弱、雖經挫折艱難,仍然一路走到今天。
2. 莫問:知道你很喜歡創作,也讀過你所寫的好幾篇散文和小說,感性理性兼具,相信你裡面充滿文學細胞。那麼,你又是在什麼狀況下走上編輯這一條路?作為編輯,你覺得最大的挑戰為何?
蘇答:1985年8月受邀擔任《台福通訊》主編,是我在文字事奉領域中第一份全職工作,一做就做了將近十年。1995年擔任臺灣《基督教論壇報》副總編輯,1997年9月起投身於美國《愛家雜誌》的編輯工作,2001年6月起負責《真愛雜誌》編務。2005年底,帶領賓州文字營的畢業生團隊,開辦《神國雜誌》。
其中,《論壇報》是加入既有團隊配搭學習,在《台福通訊》和《愛家雜誌》則推動轉型、改版增頁,使之廣獲迴響、遍及全球。《真愛雜誌》和《神國雜誌》則是從頭創刊、由零開始。無論在哪個崗位上,都與廣大讀者有極美的交流互動,也與作者、譯者們有深刻的配搭與合作。
文學創作有如畫家作畫,編輯則像開畫廊,將不同畫家的不同作品展示、推銷、分享出去。前者是個人化、自主性強的「生產活動」,後者則是由機構主導、貼近大眾需要的「展銷運作」。沒有編者的發掘、包裝、推廣,作者縱然滿腹經綸、才華蓋世,作品也到不了讀者手中。因此,編輯事奉在整個文字事工中,佔有極關鍵的角色,總得有人去做。
▲在文字事奉培訓班的結業證書中,蘇文安老師提拔後進、培育新血的熱情躍然紙上,從他手中接過證書者無不肅然動容,立志直奔標竿。
其次,一份有水準的刊物,可以成為一個機構的櫥窗、舞臺和火車頭,大大提高機構異象、使命、事工的能見度,使讀者成為該機構的基本支持者。因此,身為機構主要同工,既有編輯恩賜,豈能不好好下工夫?
第三,文字營舉辦經年,學生眾多,自己主編的刊物,自然也就成為同學們發表、成長、參與的管道和園地。
第四,目前在華人基督教圈子中,即使是文字事工佔相當比例的機構,尚無「全職創作同工」這種職分,必須承擔起其他諸多職分,方能算是全職同工,方能養家活口。而其中,編緝還算是與文字最直接相關的職分之一。
因此,雖然我鍾情於創作,但基於以上種種因素,只能用「業餘」時間來動筆了。
3. 莫問:初次看到你為文字營準備好的講義,心裡升起深深的感動,很有份量,也很用心。可否請你分享一下備課的過程?
蘇答:我是用編教科書的心態來編講義。我盡量為課程中每個重點都找到範例,再加上影音教材為輔助,讓學員可在離營回家後反覆閱讀、練習,因此,印製成本雖高,也是值得的。此外,我也開設編輯課,盼講義本身亦成為一本很好的編輯範例。
4. 莫問:你怎麼看自己和學生的關係?若用比喻,你會用哪一個?
蘇答:在培育文字工人的事奉中,身為老師,我們將自己定位為教練。教練不必是球隊中最會打球的人。他打過球,知道如何打一場球,知道如何讓球員成為好球員,知道如何讓這些好球員在最好的時機,出現在最好的位置,作出最好的貢獻。換句話說,就是開啟神在每位獻身者內裡的寶庫,用文字為祂賺回百倍、千倍、萬倍。
5. 莫問:你在教課時碰到最大的挑戰為何?最大的喜悅又為何?這之間有什麼樣的屬靈爭戰嗎?
蘇答:學員們大多過了中年,人生歷練、教會生活、聽道上課的經驗豐富無比,然而對自己的文筆卻普偏缺乏自信,對文字事工的全景也印象模糊。如何推陳出新,激發他們的動機與動力,變成一個目標一致、心思相同、互動融洽的學習群體,實在是一場靈力、體力、心力的挑戰。
這當中,撒但又會用意外事件、個別學員生命的痛處,以及老師學生的病痛來掣肘、攻擊。每當這種時刻,我就告訴自己:正因為文字營在神的國度中如此重要,撒但才如此大費周章,無所不用其極。因此,每當一梯次營會結束時,看見同學們滿足歡欣的笑容與熱切積極的回應,就知道,我和我的同工群、我的代禱團隊又靠主贏得了一場屬靈爭戰,又經歷了一次非凡的神蹟!
6. 莫問:你對學生有哪些期望?對自己又有什麼期許?有沒有什麼特殊例子可以舉證?
蘇答:我期望每一位上過我的課的學生,至少能在以下兩方面不斷成長。首先,是基本操練,也就是生命氣質和生活型態的操練。其次,當然是筆力、策劃力、採訪力、人際經營力及執行力的操練。
文字人要認真的生活,真誠待人,並為自己保留安靜思考的空間與時間。要有系統、有計畫的進修,不斷累積寫作、採訪與編輯的資源。要有邊做邊學的心態,發揮已有的恩賜,改正現有的缺失。不祈求與能力相等的工作,而祈求與工作相等的能力。誠實看過去,務實對現在,忠實向未來。
要達到這兩個目標,我給所有學員的挑戰,即是立志努力實行「七每運動」。所謂「七每運動」就是:每天過簡樸而有紀律的生活;每天攜帶靈感筆記;每天勤跑勤問;每週至少抄寫一篇好文章;每月至少投稿一篇;每月至少看一本好書;每季至少修(或教)一門主日學課程、神學課程或文字專業課程。
更重要的,是秉持「工人先於工作,作者重於作品,真誠勝於一切」的信念,不只是傳授技巧、磨練文筆,同時更注重生命氣質和生活形態的更新重塑。因此,專心認真的學員,常常會發出「脫胎換骨」的驚歎,從此邁入新生命、新生活、新事奉的新境界。
回顧十多年來,在文字營,身為老師,我從事前研究備課、實地教學,讓自己多年的實務經驗化為有系統、可傳承、能應用的課程,而學員們離營後紛紛投入文字戰場,要求我繼續跟進、輔導,又讓我的教學受到最嚴格的檢驗,自己也不斷受到雕琢、調整與更新。更何況,我也一直在文字戰場的第一線上拼搏,如此教學相長,師生互相以異象和生命來激盪,真是主莫大的恩典。
▲十多年來,文字營同學們在教會內外的創作、編輯、翻譯、採訪、網路事工上,逐漸開花結果;營會的發展也越加多元,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凝聚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感謝神,十多年來,同學們在教會內外的創作、編輯、翻譯、採訪、網路事工上,逐漸開花結果,除了各自在傳統和電子媒體上發表文章、撰寫專欄,或出書、或主編、或得文學獎,已逐漸凝聚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此外,我們也合力出了五本人生補羹系列散文集,五本文字營特刊,從2005年起還開辦神國雜誌季刊,目前每期已厚達百頁。而這一切,除了夏天的營會和春天的重聚,全都是藉由網路,連結分散在北美各地、臺灣、中國的文字營師生,靠著主一次又一次共同經歷神蹟。這樣的文字營不是營會結束、互道珍重就算了,而是藉由實戰經驗繼續緊密連繫,使營會中所培養的生命伙伴情誼不斷加深,彼此代禱、牧養、關懷、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