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lecting on missionary work during the epidemic
疫情衝擊宣教
「喂,喂,你聽得到嗎?你們那邊情況如何?」阿玲挨近電腦螢幕,用略已生疏的泰文大聲地問。她原定於述職後馬上回泰國工場,卻因封關而一直滯留家鄉,轉眼半年過去,仍不知歸期何時?心裡焦急萬分,惦念著工場的小羊,也為自己在這場世紀大流行疫症中,未能在工場與當地人共度時艱而耿耿於懷。
然而即使身在工場,宣教士家明夫婦在禁足令下也沒法一如既往外出探訪,貼身牧養及接觸所服事的學生,所有聚會都改在網上進行,就連邀請學生來家中吃飯也要暫停。學生參與網上聚會愛理不理,疫情下的人際關係變得疏離,彷彿可有可無。家明不禁自問:我在這裡做甚麼?
2020新冠疫情給全球帶來翻天覆地的影響,生活、工作及與人的距離,還有互動的模式被迫改變。別以為宣教士有跨文化的生活和工作經驗,適應能力理應比較好,其實他們也是普通人,身在異鄉為異客,面對不同的文化和語言,生活已很不容易。加上疫情,面對的挑戰及衝擊就更大。始終不是自己最熟悉的環境,若沒有足夠的支持系統,很多潛藏的壓力和內心的情緒,如孤單無助、恐懼不安,在疫情下便會如咆哮的獅子,遍地遊行,吞噬內心的平安和喜樂,叫人招架不住。
世紀疫症考驗著基督徒生命的根基,挑戰著調適和應變能力,衝擊著固有的思維及宣教事奉模式。面對許多急速的變化及不確定性,如何走當下的宣教路,並且游刃有餘地回應擺在前頭的挑戰?
再思呼召真諦
疫情下,事奉面對改變,甚至被迫停止,因而感到不安和焦慮。此時需要問:我發生了甚麼事?忙碌的事奉,讓人感到充實而滿足,服事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代替了與主的關係?
不錯,主耶穌呼召宣教士進到工場,但別忘了主的呼召是要跟隨祂。「你來跟從我吧!」(參考約翰福音21:21-22),就是與祂連結,建立一種親密而堅固的關係,以至生命在主裡面得以轉化更像祂。這種關係不在於身分(是否為宣教士)、能力(有多少屬靈恩賜),以及成就(帶了多少人信主),而在於是否與祂緊緊相連,明白祂的心。
回應主的呼召不在於「去」和「做」,而在於不斷捨己與順服;不要隨從自己的意思,而是順從父神的意思。若非與主連結,常在主裡,又如何辨識祂的心意,並按祂的心意行?結果可能墮入忙碌事奉的網羅,或沒做工時便感到不安和失落。「我們總把大使命看作是神派給我們的任務,但其實祂首先是要我們與神結盟。」[1] 別讓呼召和大使命代替與主的關係,更別以事奉和忙碌代替對主的捨己。
曾聽到不少宣教士分享:疫情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安靜及禱告。疫情過後如何?是否恢復從前的忙碌而減少安靜及禱告的時間?究竟事奉最重要的是甚麼?
操練疫境自強
素常操練常在主裡,生命便可穩固,能從種種的不安和焦慮中得釋放;在疫境中能面對困難、無常與失敗,不易被擊倒。或是做工,或是等候,皆安然面對,處之泰然,因知道上帝在掌管。資深宣教士關顧者 Kelly and Michele O’Donnell在其Member Care Updates刊出了 Eric and Laura Adams 的研究 [2],指出宣教團隊培養抗逆力的九個重要素質,前三個如下:
1. 培養自省能力:認識自己的強弱處,懂得積極地自我關顧,保持靈性、情緒、人際關係,及精神與身體健康;
2. 覺察上帝同在:不斷覺察上帝的同在,並且發現主的應許─「我常與你同在」─是如此真確;
3. 身分扎根於神:而非地位、財富、聲望、別人的評價、沉溺的嗜好,或其他偶像。
疫情中,宣教士需要常檢視身、心、社、靈的狀態,不被外在環境的紛亂和過多的資訊吞沒。這是一個學習和更深認識自己,並經歷和發現上帝真實的好機會。
▲跟隨主就是與祂連結,建立親密而堅固的關係,如同枝子連於葡萄樹。
打破固步自封
封關、禁足帶來地理及國界的限制,很多國家暫停簽發簽證,宣教工作及訪宣體驗都要暫停。另一方面,卻看到另類開放:地域限制看似嚴峻,但網路世界四通八達;人們需要保持社交距離,但心靈渴求與人連結;事工停擺,需要卻增多。或許要突破的不是地理的限制,而是視角的廣度和深度,能看見疫情下人們不同層面的需要和新的機會。
人的看見決定方向和行動;疫情中你我看見甚麼?「祂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馬太福音9:36)是的,疫情下許多人活在恐懼不安中。以筆者身處的香港為例,過去半年因受社會事件及疫情影響,有七成市民出現抑鬱症狀。[3]據國際勞工組織預測:因為疫情,全球失業率大幅攀升,近一半(16億)勞動力面臨失去生計的風險。[4]今天,宣教不一定要到遙遠的他方,若能看見身邊「困苦流離」之人,像主一樣動了慈心,覺察上帝引導如何回應,這就是在宣教的行列了。
突破框囿,人人宣教─因大使命並非是對宣教士獨有的呼召,而是給每位基督徒的託付。本質是與主連結而生命流露出基督的馨香,故哪裡有基督徒,那裡就有宣教。如此宣教不再局限於地域工場,而是散落在每個角落,遍地開花,溢滿基督的香氣。又如水流動,連於活水,或聚或散,或進或退,能以不同形式及狀態呈現。如保羅即使被囚於牢,從耶路撒冷鎖綁到羅馬,仍繼續放膽傳講神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無論怎樣,基督究竟被傳開了。
突破常規,處處宣教─疫情下宣教的模式在轉變中,福音上線且登堂入室,培訓及牧養透過網路而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新媒體成了宣教新動力。網路宣教確有其獨特性,需要線上線下互相配合,如何使用及培育網路宣教有心人,值得更廣泛及深入探討。
另一方面,疫情帶來對全球經濟的衝擊,進入大蕭條[5],教會整體奉獻減少,宣教的經費也變得緊絀,日後能否繼續大量支持專職宣教士?專職宣教士只是其中一種模式,還有其他如營商宣教、帶職宣教、醫療宣教、網路宣教、文字宣教、信徒宣教等等。模式是一個載體,承載著有形無形、有聲無聲的宣教生命,於所在所到之處開花結果。人人宣教、處處宣教,端看能否突破固有的宣教觀念和模式,與主內肢體同行更多元的宣教路。
▲若能看見周遭「困苦流離」之人,以慈心回應,便是在宣教行列了。
再思關顧同行
疫情瞬息萬變,筆者在這段時間與宣教士同行,也有很多的體會。
疫情初期,其中一個工場已有大量感染人數,但缺乏防疫物資,當地的醫療系統無法應付,結果死亡人數太多,屍體趕不及處理而放置街頭,情況令人難過和憂心。心裡萬分焦急下,擔心宣教士會受感染,遂與他商討是否撤離,盼他能乘坐最後一班包機離開,但最後宣教士選擇繼續留在工場。在溝通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在焦慮籠罩下,便失去了心靈的餘裕和聆聽的耳朵,也反思:關顧豈是把我認為最好的放在對方身上?十多年與宣教士同行,想不到竟犯了這個錯誤!
從前,常因事工與距離阻隔,擔心宣教士太忙碌,不敢「打擾」。疫情下,這個距離和擔心打破了。透過網路與不同工場的宣教士一起禱告,天南地北,在禱告中彼此連結。差會也初次嘗試在網上舉行宣教士退修會,在此艱巨時刻凝聚分散各地的宣教士,一同察看上帝的恩典,一同經歷疫情裡的喜怒哀樂,一同體驗肢體扶持幫補的協同力量。團契的凝聚力叫人不孤單,透過真誠的分享,彼此接納,成為生命共同體。
疫情下,默觀在萬事萬物中的上帝,也看清自己種種的心理面貌。在經歷與體驗之間,在行動與省思之間,至終領悟到─宣教是一個不斷跨越的過程,跨越的豈止是地理、種族、文化、語言等等,更是自身的胸襟、觀念、心理的關口和界線。
[1] 曾金發。督導方針。新加坡福音證主協會。2017年。
[3] 香港大學醫學院於2020年8月6日發表研究,指出社會事件及疫情致七成市民抑鬱,四成現創傷後壓力症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76187
[4] https://www.ilo.org/beijing/information-resources/public-information/WCMS_743234/lang–zh/index.htm
[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稱,新冠肺炎情將引發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https://www.imf.org/zh/Publications/WEO/Issues/2020/04/14/weo-april-2020
Lin Shilihui,資深差傳同工、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參與宣教士關顧及輔導。現職中信國際差會協調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