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關係可能更好嗎?
【M世代親子觀】嬰兒潮父母對千禧世代的真心話
清晨五點醒來,不能再入睡,或許是神提醒我起來禱告,或許心中惦念女兒即將臨盆……。至愛的另一半還在睡夢中,我悄悄披上睡袍,來到女兒從前的房間親近神。自從孩子們長大離家後,想他們,就到他們房間看看!
鑽進女兒被窩裡,凝視牆上那我在三十年前為她親手做的十字繡。上面趴著一個熟睡的嬰兒,她的名字、出生年月日、身高及體重,和“For This Child I Prayed”(我曾為這孩子禱告)。旁邊陪襯著一朵紅玫瑰,是女婿在第一次約會時送給女兒的禮物。
我心中感歎:三十年怎麼這麼快就過去了?
▲面對世代間諸多不同,如何避免關係中的碰撞與磨擦? (圖片來源:http://wallstreetenglish.edu.vn/files/images/blog-images/no4—generation-gap/shutterstock-174064271.jpg)
代溝、文化溝、語言溝
回想我們這群1970或1980年代來美留學、定居、年近六十的嬰兒潮世代,和在美國土生土長年近三十的他們,不止有代溝、文化溝、還有語言溝。
對嬰兒潮及X世代來說,用轉盤式錄音機錄到一首自己唱的歌,就「先進」得讓人羨慕。有了小孩後,用VHS能錄到一點他們可愛的模樣、動作,就興奮得不得了。但千禧世代生長在電腦資訊起飛的時代,小時或曾用過卡式錄音帶,漸有錄影帶可看;接著是光影碟、微電影,加上iTune、iPhone、iPad,應有盡有。他們已迫不及待想在地球村佔一席之地。
這兩代有多大的不同!我們這代北美華人是新移民,他們是本地人。我們聽到他們說:“I don’t care”就覺得刺耳,怎麼能說「我才不管」?其實他們的意思是:「沒關係」。唉!為什麼不論他們怎麼說,我們總覺得沒禮貌呢?
對於該看重什麼,兩代之間意見分歧。父母輩天天嘀咕要乖、要聽話,看到叔叔、阿姨要叫人!也規定去教堂時要穿皮鞋、有領的上衣、正式長褲(裙子),現在又有多少人穿西裝、打領帶上教堂或上班呢?以前稱呼老師要加頭銜,現在直接叫名字,連姓都省了,他們認為這樣比較親切。不是說他們都對,但文化改變很多。
我們認為言語講求修養、含蓄,他們認為講重點就好;想上街幫他們買我們認為穿起來體面的衣物,但他們要自己上網購物;要他們守規矩,他們卻不願墨守成規,反要創新; 我們說「小孩有耳無口」,他們倒把發表意見當作天賦的權利;他們要我們講他們聽得懂的「英語」,我們卻規定他們在家說「中文」;我們堅持凡事幫他們,例如:大學學費一定要幫他們付清,這是父母的責任。即使他們自己賺錢付學費,我們都說不用。說真的,我們到底想證明我們是好父母,還是真要幫助孩子長大成熟?
或許我們對他們有些失望,但最近發現千禧世代不勢利且大都善良,總是踏實尋找自己內心的需要;不怕錢少,且為自己的理想奔波;對收入、支出都很小心,很願意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不也是我們該感恩的地方嗎?
▲以聖經原則安慰、鼓勵、勸勉,是拉近世代間距離的最好方法。(圖片來源: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b/Hite_Crossing_Bridge.jpg)
拉近距離的好方法
現在終於明白:只要他們肯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何必要他們聽我們的呢?其實我們只要為他們禱告,輔導而不主導。當他們心中有主,自己去闖,縱使跌倒了,主也會幫他們站起來!要幫助他們清楚認識神,信從聖經的話,終能「離開父母」,這才是父母的責任。
想一想:我們不也曾夢想小孩呱呱落地後,絞盡腦汁取個最好的名字,對他們寄予厚望,希望能給這世界增添許多快樂。現在回想過程及結果,是否與當初的夢想大相徑庭?孩子對父母這種實現自己夢想的做法又有什麼回應?兩代凸顯的期望差距,又如何拉近呢?
前一陣子,二十七歲兒子打電話回家,我們聊了一個多鐘頭,彼此多些溝通和了解。他因為在現實社會裡常被欺壓,買了有關「立界線」的書,想尋找解答。現在的環境和以前太不相同了!年輕人在生活需要及人際關係上都面臨挑戰。一方面為兒子能自學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感到欣慰,一方面又為他在過程中不免受傷而不捨。我們到底該教導、指正,還是單單聆聽來表達關愛?現在的作法也是等他自己問吧!他不問,就不要提供答案。
這些千禧世代通常不理睬權威,那又如何跟他們建立關係,進而影響他們?對他們來說,權威可能就是自己,其次是書籍和網路的資訊!身為老爹、老媽,有時候不免因此感到憤怒,或說敢怒不敢言。意見不同、價值觀不同、待人接物的原則不同……面對諸多不同,難免在關係中產生碰撞、磨擦。對這些說大不小卻總會「傷感情」的衝突,到底要花多少力氣才得化解?
聖經說:「不要惹兒女的氣。」父母尊重兒女有什麼不好? 若果真愛他們,用聖經原則安慰、鼓勵、勸勉,那就是愛他們最好的方式,也是拉近距離最好的辦法。
活出神的話
不過年長一代常自以為聰明,憑著「用我的錢就得聽我的」的本能反應,以情緒化的方式來處理與年輕人的關係。說穿了,父母其實是擔心孩子做錯事。看到他們一意孤行,就不顧一切去救他們,結果常是傷人害己。到底在孩子幾歲時我們該停止這種保護?若讓他們失敗或經歷苦難,是否可以學得更多?孩子小的時候,要以身作則;現在他們大了,也不該再當小孩管教了吧!
從我和丈夫服事年輕學生及教養兒女的經驗裡,也遇過很多挑戰。年輕人希望我們傾聽,讓他們在吐露心事的過程中釐清頭緒,不見得需要我們的「指教」。就算見識和智慧勝過年輕人,何不以溫柔、巧妙的鼓勵,取代強勢的督促與命令?
我們是泥,神是窯匠,我們有什麼「主」權來決定小孩的前途?有的父母「為己無所求,為兒女獻所有」,把兒女當偶像,迎合他們所有需求,只希望他們爬到世界的頂端。如果出問題,都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父母不好。他們何時得開始負責任?為什麼我們不能「為己無所求,為神獻所有」呢?用自己的尺來度量自己是不是好父母,孩子是不是好孩子,這是誰的規定?神又如何看待我們的尺度?
最近我學到「我是不完美的」,但「我們的主是完美的」,轉手把一切交給祂吧!我們不需要為兒女的一切負責,產生不必要的自責和煩惱。言教不如身教,讓我們謙卑學習主耶穌,那是兒女最該看到的。把他們帶到主前,也是送給他們最好的禮物!
可能有人認為主日到教會就是帶到主前,其實讓主在家中掌權、活出神的話,才是最實在的。過去丈夫每天早上開車送孩子們上學,在車上與他們靈修,一起禱告。每週五晚上在床前為他們祝福(他們說,這是記憶中最美好的時光)。在學校遇到難處時,一回家就說:「媽,妳今天為我禱告了對不對?因為當我有困難時,有股力量在裡面告訴我怎麼處理,帶我走過。」我們常練習彼此饒恕,真有得罪孩子的地方,也要真誠道歉。
▲年輕人希望上一輩人傾聽,而不是「指教」。(圖片來源:http://www.justinplambert.net/wp-content/uploads/2012/09/file000834482034.jpg)
更好的關係
其實兒女和我們都是罪人,都有同樣的需要,都要信靠神。我年輕時很叛逆,但父母仍接納我。當我堅持不肯背書,情願國文考不及格也不怕,父母就讓我不及格,重讀吧。他們放膽把我交給主。跌倒時也會害怕,但神用祂的話扶持我,聖靈安慰我,賜能力來見證祂的信實。後來和兒女相處時,我領會了若心中滿有主的愛,就能接納他們。就算有許多不同、許多鴻溝,也要感謝神、讚美主。事情的結果總比我憑一己之力做得更好,況且我們兩代都能經歷神!
申命記四章9節,耶和華─我們的神說:「你只要謹慎,殷勤保守你的心靈,免得忘記你親眼所看見的事,又免得你一生這事離開你的心;總要傳給你的子子孫孫。」但願兒女看到神教導父母的功課,也從中學習。只要他們專心仰望主耶穌基督,走在神所喜悅的路上,到老都不偏離!信主的人真有福,求神幫助我們看清自己的角色。願人從我們父母這一代看到神的愛,也真心祝福年輕一代並愛他們,相信我們的關係會更好。
作者小檔案 薛悅悅(後排中),是一位妻子、母親、外婆,也是音樂工作者、歌唱家、聖樂團指揮。對家庭事工很有負擔,喜愛與母親們一起禱告,在研讀聖經團契擔任兒童導師。與夫婿何明治在教會的社青團契當學生輔導,擔任成人主日學家庭教導的工作,且與夫婿在家庭更新協會帶領夫婦。為本期32至36頁〈光給答案不如傾聽問題〉一文作者何天義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