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关系可能更好吗?
【M世代亲子观】婴儿潮父母对千禧世代的真心话
清晨五点醒来,不能再入睡,或许是神提醒我起来祷告,或许心中惦念女儿即将临盆……。至爱的另一半还在睡梦中,我悄悄披上睡袍,来到女儿从前的房间亲近神。自从孩子们长大离家后,想他们,就到他们房间看看!
钻进女儿被窝里,凝视墙上那我在三十年前为她亲手做的十字绣。上面趴着一个熟睡的婴儿,她的名字、出生年月日、身高及体重,和“For This Child I Prayed”(我曾为这孩子祷告)。旁边陪衬着一朵红玫瑰,是女婿在第一次约会时送给女儿的礼物。
我心中感叹:三十年怎么这么快就过去了?
▲面对世代间诸多不同,如何避免关系中的碰撞与磨擦? (图片来源:http://wallstreetenglish.edu.vn/files/images/blog-images/no4—generation-gap/shutterstock-174064271.jpg)
代沟、文化沟、语言沟
回想我们这群1970或1980年代来美留学、定居、年近六十的婴儿潮世代,和在美国土生土长年近三十的他们,不止有代沟、文化沟、还有语言沟。
对婴儿潮及X世代来说,用转盘式录音机录到一首自己唱的歌,就「先进」得让人羡慕。有了小孩后,用VHS能录到一点他们可爱的模样、动作,就兴奋得不得了。但千禧世代生长在电脑资讯起飞的时代,小时或曾用过卡式录音带,渐有录影带可看;接着是光影碟、微电影,加上iTune、iPhone、iPad,应有尽有。他们已迫不及待想在地球村占一席之地。
这两代有多大的不同!我们这代北美华人是新移民,他们是本地人。我们听到他们说:“I don't care”就觉得刺耳,怎么能说「我才不管」?其实他们的意思是:「没关系」。唉!为什么不论他们怎么说,我们总觉得没礼貌呢?
对于该看重什么,两代之间意见分歧。父母辈天天嘀咕要乖、要听话,看到叔叔、阿姨要叫人!也规定去教堂时要穿皮鞋、有领的上衣、正式长裤(裙子),现在又有多少人穿西装、打领带上教堂或上班呢?以前称呼老师要加头衔,现在直接叫名字,连姓都省了,他们认为这样比较亲切。不是说他们都对,但文化改变很多。
我们认为言语讲求修养、含蓄,他们认为讲重点就好;想上街帮他们买我们认为穿起来体面的衣物,但他们要自己上网购物;要他们守规矩,他们却不愿墨守成规,反要创新; 我们说「小孩有耳无口」,他们倒把发表意见当作天赋的权利;他们要我们讲他们听得懂的「英语」,我们却规定他们在家说「中文」;我们坚持凡事帮他们,例如:大学学费一定要帮他们付清,这是父母的责任。即使他们自己赚钱付学费,我们都说不用。说真的,我们到底想证明我们是好父母,还是真要帮助孩子长大成熟?
或许我们对他们有些失望,但最近发现千禧世代不势利且大都善良,总是踏实寻找自己内心的需要;不怕钱少,且为自己的理想奔波;对收入、支出都很小心,很愿意帮助有需要的人。这不也是我们该感恩的地方吗?
▲以圣经原则安慰、鼓励、劝勉,是拉近世代间距离的最好方法。 (图片来源: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b/Hite_Crossing_Bridge.jpg)
拉近距离的好方法
现在终于明白:只要他们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何必要他们听我们的呢?其实我们只要为他们祷告,辅导而不主导。当他们心中有主,自己去闯,纵使跌倒了,主也会帮他们站起来!要帮助他们清楚认识神,信从圣经的话,终能「离开父母」,这才是父母的责任。
想一想:我们不也曾梦想小孩呱呱落地后,绞尽脑汁取个最好的名字,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能给这世界增添许多快乐。现在回想过程及结果,是否与当初的梦想大相径庭?孩子对父母这种实现自己梦想的做法又有什么回应?两代凸显的期望差距,又如何拉近呢?
前一阵子,二十七岁儿子打电话回家,我们聊了一个多钟头,彼此多些沟通和了解。他因为在现实社会里常被欺压,买了有关「立界线」的书,想寻找解答。现在的环境和以前太不相同了!年轻人在生活需要及人际关系上都面临挑战。一方面为儿子能自学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感到欣慰,一方面又为他在过程中不免受伤而不舍。我们到底该教导、指正,还是单单聆听来表达关爱?现在的作法也是等他自己问吧!他不问,就不要提供答案。
这些千禧世代通常不理睬权威,那又如何跟他们建立关系,进而影响他们?对他们来说,权威可能就是自己,其次是书籍和网路的资讯!身为老爹、老妈,有时候不免因此感到愤怒,或说敢怒不敢言。意见不同、价值观不同、待人接物的原则不同……面对诸多不同,难免在关系中产生碰撞、磨擦。对这些说大不小却总会「伤感情」的冲突,到底要花多少力气才得化解?
圣经说:「不要惹儿女的气。」父母尊重儿女有什么不好? 若果真爱他们,用圣经原则安慰、鼓励、劝勉,那就是爱他们最好的方式,也是拉近距离最好的办法。
活出神的话
不过年长一代常自以为聪明,凭着「用我的钱就得听我的」的本能反应,以情绪化的方式来处理与年轻人的关系。说穿了,父母其实是担心孩子做错事。看到他们一意孤行,就不顾一切去救他们,结果常是伤人害己。到底在孩子几岁时我们该停止这种保护?若让他们失败或经历苦难,是否可以学得更多?孩子小的时候,要以身作则;现在他们大了,也不该再当小孩管教了吧!
从我和丈夫服事年轻学生及教养儿女的经验里,也遇过很多挑战。年轻人希望我们倾听,让他们在吐露心事的过程中厘清头绪,不见得需要我们的「指教」。就算见识和智慧胜过年轻人,何不以温柔、巧妙的鼓励,取代强势的督促与命令?
我们是泥,神是窑匠,我们有什么「主」权来决定小孩的前途?有的父母「为己无所求,为儿女献所有」,把儿女当偶像,迎合他们所有需求,只希望他们爬到世界的顶端。如果出问题,都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父母不好。他们何时得开始负责任?为什么我们不能「为己无所求,为神献所有」呢?用自己的尺来度量自己是不是好父母,孩子是不是好孩子,这是谁的规定?神又如何看待我们的尺度?
最近我学到「我是不完美的」,但「我们的主是完美的」,转手把一切交给祂吧!我们不需要为儿女的一切负责,产生不必要的自责和烦恼。言教不如身教,让我们谦卑学习主耶稣,那是儿女最该看到的。把他们带到主前,也是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可能有人认为主日到教会就是带到主前,其实让主在家中掌权、活出神的话,才是最实在的。过去丈夫每天早上开车送孩子们上学,在车上与他们灵修,一起祷告。每周五晚上在床前为他们祝福(他们说,这是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在学校遇到难处时,一回家就说:「妈,妳今天为我祷告了对不对?因为当我有困难时,有股力量在里面告诉我怎么处理,带我走过。」我们常练习彼此饶恕,真有得罪孩子的地方,也要真诚道歉。
▲年轻人希望上一辈人倾听,而不是「指教」。 (图片来源:http://www.justinplambert.net/wp-content/uploads/2012/09/file000834482034.jpg)
更好的关系
其实儿女和我们都是罪人,都有同样的需要,都要信靠神。我年轻时很叛逆,但父母仍接纳我。当我坚持不肯背书,情愿国文考不及格也不怕,父母就让我不及格,重读吧。他们放胆把我交给主。跌倒时也会害怕,但神用祂的话扶持我,圣灵安慰我,赐能力来见证祂的信实。后来和儿女相处时,我领会了若心中满有主的爱,就能接纳他们。就算有许多不同、许多鸿沟,也要感谢神、赞美主。事情的结果总比我凭一己之力做得更好,况且我们两代都能经历神!
申命记四章9节,耶和华─我们的神说:「你只要谨慎,殷勤保守你的心灵,免得忘记你亲眼所看见的事,又免得你一生这事离开你的心;总要传给你的子子孙孙。」但愿儿女看到神教导父母的功课,也从中学习。只要他们专心仰望主耶稣基督,走在神所喜悦的路上,到老都不偏离!信主的人真有福,求神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角色。愿人从我们父母这一代看到神的爱,也真心祝福年轻一代并爱他们,相信我们的关系会更好。
作者小档案薛悦悦(后排中),是一位妻子、母亲、外婆,也是音乐工作者、歌唱家、圣乐团指挥。对家庭事工很有负担,喜爱与母亲们一起祷告,在研读圣经团契担任儿童导师。与夫婿何明治在教会的社青团契当学生辅导,担任成人主日学家庭教导的工作,且与夫婿在家庭更新协会带领夫妇。为本期32至36页〈光给答案不如倾听问题〉一文作者何天义的母亲。